早期經驗

    請你回想一段自己兒時的記憶。你會想起什麼?那時你幾歲?那時身邊有什麼人?你會和他們進行什麼樣的對話和互動?這個記憶對你來說有什麼樣的感受(情緒形容詞)?你當時做了什麼?這個回憶的結局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的早期經驗。這個兒時經驗可能讓你發現自己的個性或特質,這個經驗和你的生活型態也會有像似的地方。

說白了,早期經驗就是你印象最深刻的記憶。

現代阿德勒心理學對生活型態的定義為「對於個人或世界的『現狀』及  『理想狀態』的信念。」,現狀指的是個人主觀上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切。例如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或是覺得自己長得很好看。理想狀態則是自己想要或必須呈現的狀態。例如有的人會想成為大方外向的人,實際上自己是個容易害羞的人,因此大方外向就是這個人的理想狀態。

生活型態

    人終其一生是為了獲得幸福和歸屬感,幸福是靠共同體感覺,歸屬感是良好的生活型態。使用型態這個詞是因為阿德勒認為人的生活型態不是固定的,是可改變的,所以翻譯上使用型態這個詞。生活型態可以分成四種:
  1. 討取者\倚靠者:這類人大多對人際關係敏感,且夠過依賴或索取他人的幫助來滿足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在和伴侶的關係中會不停向對方索取安全感和要求對方付出。

  2. 逃避者:他們逃避困難,因為逃避者害怕失敗,這種恐懼令他們還沒開始面對困難就逃跑。在社交場合中為了避免出現尷尬的場面會將自己封閉起來以避免失敗。

  3. 支配者: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追求權力、操控他人或局面來達成目的。在剛剛回想過去記憶的時候如果你回想到的記憶是利用他人來完成自己的目的,你很有可能屬於支配者。

  4. 社會利益者:唯一一種良好的生活型態。這種人能與他人合作,為社會服務,他們大多生長於氣氛和教育良好的家庭。社會利益者是良好朋友或伴侶的選擇。

      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不是不可能,根據阿德勒的說法一個人要改變一直到死前都不會太晚,需要的是改變的勇氣。不良的生活型態成因包含兒童時期父母過度溺愛或忽略。
    

溺愛

    如同字面意義,父母給予過多關注和過度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甚至剝奪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常見於在孩子還小時就不讓孩子自己做任何事,例如讓他自己吃飯、收拾、限制孩子去玩較刺激的遊樂設施、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無法自行做決定、面對困難及日常瑣事。

忽略

    另一種極端是忽視,父母給予的關注過少,缺乏基本的關注,例如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情形或是從不和孩子聊天。這樣長大的兒童認為自己毫無價值,變得冷酷、疑心。因為從小缺乏父母的關心,對於親密關係也感到不自在,無法接受他人的親近或碰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