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自負心理遭受過科學的三次重大打擊。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讓我們知道了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達爾文創立「演化論」,證明我們人類僅是動物界的物種之一,是由低等生物進化而來。第三就是心理分析,它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自己,有時也不能成為自己的主宰。

為什麼人不能主宰自己的想法呢?哪些想法深埋在冰山之下無法被意識到呢?這些無意識的想法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呢?或許你看到這裡心中會浮現一個詞———潛意識。

潛意識作為大眾熟知的心理學詞彙,它對人格的影響與重要性最早是由佛洛依德發現的,佛洛依德將人格分為意識、前意識以及潛意識三個層次,並且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心理分析學派」。

在人格心理學當中,每一個取向就像是能夠照亮一部分區域、令我們對人格有更多認識的手電筒,在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取向照亮的區域當中,有以下重要概念:

  1. 人格的**地形模型(topographic model )**由意識、前意識以及潛意識組成。

    以期中考為例,學生感受到自己很緊張、複習的時間很緊迫,這是意識;考試當天回想課本上的知識和準備的過程,這是前意識;晚上夢到自己考砸了被家人批評,這是潛意識。

  2. 人格的**結構模型(structural model)**由本我、自我與超我組成。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會互相補充與制衡。以購物為例,有一件好看但是可能不常穿的昂貴衣服,本我會想馬上獲得它,但是超我會提醒我們買了不穿放在衣櫃很浪費,自我可能會去尋找其他價格更合理且適合常穿的衣服。

    (下圖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與三種覺察層次的關係)

    IMG_4998.jpeg

  3. 人的行為主要受到本能與潛意識力量影響。

    佛洛依德認為大多數人類的行為由強烈的內在本能所推動,包含推動性慾望、享樂的生之本能(libido)與想要回歸塵土的死之本能(Thanatos),這些本能平時與本我一起潛藏在潛意識當中。

  4. 童年初期是決定人格發展的重要關鍵。

    佛洛依德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他認為兒童如果能成功的通過每一個階段的挑戰,並且沒有耗費過多的心理能量,成年後就能擁有健康的人格。

雖然佛洛依德為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但是他的理論也有許多爭議和缺點,因此許多學者走出了新的道路——新佛洛伊德理論,我們今天要著重探討的阿德勒就是其中一員,新佛洛依德派的學者們不像佛洛依德悲觀地認為只有童年經驗會形塑人格,對人性的看法更加樂觀,認為複雜的社會、文化因素也會塑造人格。

<aside> 💡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特定學者的思想或更深入的理論細節,可以點擊以下文件,進一步探索呦~

</aside>

新佛洛依德派學家介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