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人類皆有自卑感。起初每個人心裡都有深深的自卑感。」嬰兒體認到自己的無力,凡事都得依靠別人,這就是自卑的起點。因此三歲左右的孩子才會想自己做事不喜歡依賴他人,按照阿德勒的觀點,這是為了抵銷嬰兒時期產生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對一個人來說並不是不好的事,正因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開始努力。身體、能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都會引發自卑感,例如覺得自己瘦弱因此努力鍛鍊自己的身體;覺得自己成績比別人差而讀書;薪水比別人低而努力工作升官,這些都是為了抵銷內心的自卑感所做的努力,阿德勒將這個過程稱為「超越」,即為為個體因著自卑感有所成長。
自卑情節
自卑和自卑情節是不一樣的,當自卑感過多無法抵銷就會發展成自卑情節。對於自卑情節的解釋阿德勒是這麼說的:「當有問題出現時,如果個體無法恰當地適應或應對,並且堅信他們一定沒有辦法解決,這就是自卑情節的表現。」他認為無論是誰都渴望追求卓越,但有些人在兒童時期累積過多的自卑感,而後形成自卑情節,認為自己無法做到任何事。
「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和過去有關連,但他並不認為過去可以決定未來,他對未來和人類都抱有積極的看法。伊隆·馬斯克年輕時曾創立過一間網路銀行,最後被篡位,但是他現在是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如果馬斯克被這個經驗困住,那他就會認為自己只是一個被篡位的董事長,而不是認為這是一個轉向航太領域的機會。
有自卑情節的孩子會出現偏差行為,這是擺脫自卑失敗的結果。因在課業或交友受挫,因此轉向其他方式抵銷自卑感,例如挑釁師長、抽菸、霸凌。為了預防自卑情節,大人能做的是孩子小的時候以鼓勵的態度教導孩子如何獨立解決困難。阿德勒不贊同以過於嚴厲或溺愛的方式教導孩童,他主張以「鼓勵」的方式來教導孩子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