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人類如何思考、記憶、學習、解決問題、處理和解釋訊息的心理學分支。它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大腦如何處理資訊,例如接收感官刺激(像是聽覺、視覺和觸覺),儲存和回憶記憶,進行判斷和決策,甚至運用語言。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智就像一台「資訊處理器」,能夠對外界輸入的訊息進行分析、理解和應用。
這門學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且解釋了許多常見現象。
為什麼我們能快速學習新技能,卻在壓力下容易忘記重要的事情?這是因為記憶和認知過度負荷。
早上起床時,你可能會拿起手機回想朋友昨天說了什麼,但卻突然忘記內容。這其實是短期記憶未能有效轉化為長期記憶的結果。
你走進廚房卻想不起來自己要拿什麼,這是短期記憶出現了「斷片」。
聽到一首老歌瞬間想起某個夏天的場景,則是長期記憶被觸發。
在與人對話時,我們能快速判斷對方是在開玩笑還是認真。這涉及大腦對語言和情境的快速解讀。
在認知取向的人格心理學當中,我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社會心理學家Markus以及他提出的「自我基模」與「可能自我」。
Hazel Rose Markus 出生於英國倫敦,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長大,在學術生涯中提出許多重要的心理學概念,例如我們今天會著重介紹的「自我基模」與「可能自我」,幫助我們理解人是怎麼認識自己的,並深入研究了文化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情感、動機和行為。此外,她與北山忍合作,探討東亞文化中的「相依自我」與西方文化中的「獨立自我」的差異,為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帶來重大突破。
資料來源:
https://spsp.org/membership/awards/heritage-wall/hazel-markus
https://chatgpt.com/share/677ba437-4d80-8002-873e-f6a45132c8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