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知人格變項」在人的認知歷程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在第13章的行為論中,心理學家常常用「黑箱」來比喻「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因為人受到外在刺激的時候,進一步產生的內再歷程其實不得而知;而其內在歷程,會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認知人格變項,那些變項構成我們的認知結構,關乎到我們是如何對刺激做反應,或有沒有注意到情境而進一步產生行為反應。

    以下是人在認知歷程中因為有不同的認知變項,因而有不同的心智表徵的圖像化介紹。

    此外,我們也在下面舉個例子,關於看到同一棵聖誕樹時,不同人的認知歷程會導致不一樣的行為。

科普書-認知舉例圖像化.png

2.「自我的認知表徵」是什麼?

自我基模:認識自我的小檔案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覺得自己特別擅長某些事?或者為什麼有時候覺得某些事情「很像你」?這其實跟一個很酷的概念有關,叫做**自我基模**。它就像你腦袋裡的「小檔案」,記錄了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人。

    簡單來說,自我基模就是你對自己的「自我設定」。比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外向的人,「外向」這個特質就是你的自我基模之一。這會讓你記住自己在派對上帶動氣氛的時刻,而對別人建議你「低調一點」的話自動略過。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運動健將」,你可能會認為「我就是那種每天下課都要去打球的人」,而這種想法會讓你更積極參加運動比賽,甚至挑戰新運動,因為這就是你。

自我基模怎麼影響我們?

  1. 讓我們記住符合自己的事情

    它像一副濾鏡,會過濾掉不符合自己認知的東西。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你可能記得自己完成作業、幫朋友的時候,但忘掉那些「偷懶追劇」的日子。

  2. 引導我們的行為

    自我基模會幫助我們做選擇。比如,你覺得自己是個「愛挑戰的人」,那你可能更願意報名演講比賽或參加刺激的冒險活動,因為這讓你覺得「這就是我」。

  3. 影響我們的情緒

    當你的行為符合自我基模時,你會感到滿足;但如果不符合,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有點沮喪。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學霸型玩家」,結果某次考試成績很糟,可能會讓你特別難受,因為這跟你的自我基模不匹配。

自我基模還跟文化有關!

   你知道嗎?文化也會影響我們的自我基模: